全国咨询热线: 0531-58591029

24小时服务热线: 13573193765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推荐产品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我是70后我想同大家谈谈七十年代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是怎样的?

时间: 2025-01-07 14:23:47 |   作者: 产品中心

产品介绍

  

我是70后我想同大家谈谈七十年代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是怎样的?

  我是70后,我虽说没有生在五、六十年代,但至少我赶在那个时代的末尾七十年代。这里我至少可以谈谈七十年代我那个地方在我的童年中是怎么一个印象或是怎么一个记忆,毕竟窥一斑见新中国全貌吧!

  我出生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吉首市的一个小镇上,小镇叫乾州,我父母都来自农村。父亲是当兵出来的,是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兵,其所在的部队是中国人民55军215师64团1营1连,其部队的军长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明仁”将军。父亲在部队表现优秀,是连里的标兵,任过班长、代理过排长。全军动员大会上,父亲也聆听过陈明仁将军的讲话。五、六十年代,国内外形势紧张,父亲所在的部队数次辗转沿海驻防:广西、万山群岛、湛江的雷州半岛、广海。据父亲讲述,他们部队有一次差点就要同蒋介石反动派从台湾派来的反攻部队干上了。六十年代,新中国又接连发生了三年的自然灾害,响应国家号召,父亲为了支援三线建设,毅然放弃了在部队的大好前程,请愿复员回湖南家乡支援建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父亲走上了国家工作的岗位。而母亲也是小时候跟随她的父母一家人从农村来到小镇的。母亲她那一家子可以说是农村人,因为还要耕田种地。我的外公和大舅在生产大队部担任什么职务之类(好像是支书、文书之类),特别是我外公他是省级劳模,因为姓石,许多人都尊敬的叫他石劳模。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就是在这座小镇认识和结为夫妻的。

  父亲生于1938年12月22日,于1958年12月参加了中国人民。享年82岁,这是他生前唯一保存着的一副军章。

  这是父亲当年的工作证。出生年月有误,另外在此之前,由于组织上的调动,父亲已经辗转湖南省几个单位了。

  父亲一生获得荣誉不少,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给我父亲颁发的荣誉证书

  父亲一生获得的荣誉不少,许多的遗失了,这是湖南省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405队委员会颁发的荣誉证书

  父亲一生获得的荣誉不少,许多的遗失了(特别是部队上的),这是州发改委直属机关委员会颁发的荣誉证书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父亲捐一个月工资作为特殊党费支援四川救灾工作。这是中央组织部给我父亲的收据

  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结婚,在那个年代没有花什么钱,双方愿意和喜欢就行。他们当时结婚连房子都没有,还是结婚以后,才花了几十块钱还是几百块钱买了别人的旧房子(那种湘西典型的木质瓦房,几十个平方而已),父亲当时的工资好像也只是几块钱而已,为了买那个房子,父亲好像用了两年时间就还清了买房子的那个钱。几十年后父母回忆说那时买房子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压力。

  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我们那里基本上就是这种木质瓦房。我的少年时代就是这样渡过

  在我的童年印象中,父亲每天都是按时的去单位上班,而母亲则早出晚归的去生产大队做事,他们很少有时间陪着我们和管着我们。七十年代我们也才几岁,我们就像没人管的孩子一样,自由自在,成群结伙家里家外到处去玩。我们这个小镇位于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吉首市的城南,四面环山,其历史可以追溯为4200多年,小镇自明清开始慢慢的变成为苗疆边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湘西古四镇之首(乾州、铺市、里耶、茶洞),历来也是湘、鄂、渝、黔四省边区的物资集散中心。是清以来县衙的所在地,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初期的县政府的所在地。湘西是个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土家族和苗族),我所在的这个小镇自然是汉族与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我母亲他们家里是苗族,我父亲这边属土家族。这个小镇自古以来就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地。

  说到小镇,小时候我们满大街小巷的玩,去胡家塘玩(胡家塘由大塘和小塘构成,一到夏季,满池碧绿荷叶和点缀其中的荷花,煞是好看。胡家塘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了);去文庙里玩游戏和捉迷藏(文庙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文庙那时被称为粮站,是一个单位,里面专门加工和储存各种粮食,文庙的主体建筑还保留着,里面人少,却很空旷和幽静,在里面胆子小的还真有点不敢乱走,尤其是怕迷路)。我们这个小镇,有两条河,一条大河穿城而过,一条小河在城郊。大河叫万溶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大河不仅满足了两岸民众的取水、用水、洗涤以及起到防卫古镇的作用,它也联系着南来北往的物资、贸易和商贾。河边有很多码头,我们大家常常跑去码头玩耍和看热闹,夏天天气炎热,我们大家常常下河去游泳,经常是泡在水里就不想出来了,皮肤也被太阳晒得黢黑。在河里做的最多的就是抓鱼、抓螃蟹,运气好的话,在水边搬起一块石头,下面就会有一、两只螃蟹乱窜出来……。小镇面积其实不大,因为那时我们年纪小,也不真的是哪里都跑去了。

  一到夏季,满池碧绿 ,期间点缀着朵朵荷花的胡家塘(胡家塘唐朝就已存在),儿时的古朴,现在当然更漂亮了!

  说到这个小镇,生产大队的晒谷坪我们去玩过。那是一个用石头砌起来的一个很大的院子。里面有很大的一个晒谷坪(故而把这个院子叫晒谷坪),一个锯木料的场所、一个擀面条的工作间(机器做面条,人用两根专门的细棍接住面条,然后把它挂晒在坪里的木架子上)、一间专门放着生产队所要用的农用器具的房间、一排养着十几头猪的猪舍、一间用石头砌的大粮仓,大粮仓里面堆的稻谷快要到屋顶了。晒谷坪由一个五保户老人专门负责看守,老人姓戴,我们都叫他戴伯。生产大队的队部我们也经常去玩过,那个队部毗邻文庙,队部的前身是一家地主的房产,几百个平方应该有吧(据说地主家的一个丫鬟吊死在里面)!总之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房子好大和阔气。房子整体结构一半是两层砖瓦和木质结构的楼房,飞檐翘角,另一半是几间平房和庭院,进出队部有两个门,一个是吊着两个铁环的大门(正门),一个是后门,后门有着一对令人望而生畏的石狮子,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可惜的是随后几十年的变迁,这房子最终没能保留下来,要不然现在又是一处城市文物和旅游景点。队部主要是社员开会、聚会和学习的地方。里面有个不大的大厅,正厅上帖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主席的画像。每次出工前,全体社员都要对毛宣誓和喊口号。其它几间房则改成为打米、打粉、打辣子酱、打糠等加工的场地,方便了群众的需要(我母亲同其她两个社员就是专门负责做加工这个事的)。队部也是有一个老人看守着,他姓田,我们都叫他田伯。在大队部,我们这些小孩经常从二楼的扶梯上滑下来又爬上去再滑下来,乐在其中。大队的牛圈我们也去玩过,牛圈在城郊,有十几里远,那边都是山坡和田地了。牛圈也是用石头和土墙围起来的。生产队的耕牛都关养在这里(耕牛有十多头,以水牛居多,有一家人专门看守)。每天生产劳动时,各家把负责的牛赶出去耕田或是放牧,临近傍晚时各家又把牛赶回来关在牛圈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是如此。赶出去也好,赶回来也好,一长队的牛走在田间小路或是山间小路,间或牛声唤唤,有的小孩胆子大,骑在牛的背上悠然自得,一副天然的牧牛图景。

  “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那个年代许多地方都有的标语

  “我们的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那个年代许多地方都有的标语

  “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那个年代许多地方都有的标语

  那个年代,没什么玩具。我们小孩子要么玩泥巴,要么滚铁环,要么打水枪、打陀螺、打纸片、摔纸包、掷纸飞机、抓知了、玩弹弓,要么跳绳、跳橡皮筋、踢毽子、挑花,要么踩高脚马,要么自做木枪、木刀、纸枪、纸冒、铁丝枪等等什么的,还在玉米芯子一头插根小木棒做成手榴弹状,往往还会分成两方,一方扮演日本鬼子,一方扮演,然后双方打仗。我自然是扮演一方,并且还是个头,往往我们最终取得胜利。我清楚的记得,一到晚上或是星期天,晒谷坪上满是人,男女老少都有,滚的滚铁环,打得打陀螺,踩得踩高脚马,跳得跳橡皮筋,玩得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等等。有的大人、小孩端碗饭在那里边吃边看热闹,有的大人溜娃,有的大人在那里相互之间闲聊各种事等等,晒谷坪成了附近大人、小孩休闲和玩乐的场所。我也清楚的记得,一到冬天,晒谷坪旁边就码了三、四堆高高的稻草堆(冬天用来喂牛的),我们这些小孩子围着那些稻草堆你追我赶或是你躲我藏玩游戏,堆好的稻草被小伙伴们扯得乱七八糟,气得一些大人直骂。冬天天气冷,要么小伙伴们挤在稻草堆里坐着,推选一个年级大一点会讲故事的小孩来给大家讲故事,大家听故事的过程中暂时忘却了寒冷。

  有谁还记得农村的这种稻草堆?我们七十年代的童年不少时间就在这稻草堆里玩游戏、捉迷藏、讲故事等渡过

  七十年代中前期,我们那里许多家庭家里基本上就是床、衣柜、桌子、凳子、水缸、米缸这几样,再没别的了,有许多家庭的床铺底下垫的是稻草。当然也有极个别的家庭有一辆老式自行车或是一台小收音机什么之类的。象我的五阿公(有的地方把阿公叫爷爷),他是一所学校的校长,他就经常骑着一辆老式自行车上下班,也不知道是凤凰牌,还是永久牌,还是飞鸽牌,我年纪小,也不懂那些。那个年代,许多家庭帖着的画要么是毛;要么是革命经典画像,比如《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白毛女》、《洪湖赤卫队》、《铁道游击队》等等;要么是中国传统经典故事画像《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嫦娥奔月》、《三笑》、《刘三姐》、《五朵金花》、《大闹天宫》等等;要么是中国经典山水画;要么挂着满是照片的那种大相框。那时我们那里还没通电(七十年代末才通电),点的都是煤油灯。一到晚上,家家户户就点亮了煤油灯。或在煤油灯下干活,或是聚在煤油灯下闲聊,学生则在煤油灯下做家庭作业。到了夏天,天气热,吃完晚饭,许多家庭都搬着凳子、凉椅、茶杯,拿着蒲扇坐在家门口纳凉。那个年代吃的是什么呢?七十年代之前,吃什么我不知道。但七十年代中前期,大米都不够吃。许多家庭相互之间有时还要互相借米应付着。有两个月,我家里没有大米,吃了两个月的苞谷饭(也就是玉米做的饭)。苞谷饭比较粗糙,象我们小孩子难以下咽,但没办法,吃不下也得吃。那时大米饭对我们来说就是香喷喷。菜则是家里种的那种家常蔬菜,肉很少吃,一个星期难得一次,有的话则专吃肥肉,瘦肉还不是那么吃。有时候,没菜吃,就放一点酱油拌着吃。那个年代,从外面来我们那里乞讨的也有。乞讨就是讨饭,讨饭的来自什么地方,我年纪小不知道,但一般都是家里遭了灾才被迫出来讨饭的。那种讨饭的不是象现在这些只要钱职业乞讨骗子一样的。遇上那种讨饭的,我父母多多少少都要给一点米或是钱,有时还叫上一起吃饭(在这里也要说明一点,那个年代即使有乞讨的,但也不象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乞讨的人这么多)。

  1959年和1961年中央在庐山召开两次会议,这是1961年毛主席在庐山的老照片,那个年代许多家庭都贴的有

  1964年以周恩来、贺龙为正副团长的代表团访苏归来,毛主席等领导人前往机场迎接。那个年代许多家庭都贴的有

  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凭票供应。居民户口的就有什么豆腐票、肉票、布票、粮票之类,买米直接到粮站凭票、凭供应本买,招工招干也是面向居民户口,居民户口在那个年代占有绝大优势。而农村户口的,只能跟着生产队走,集体化的生产和劳作。我也看见过大人们集体的耕田、插秧、收割稻谷、挑运稻谷、摘柑橘、挑运柑橘以及育肥、种菜等等。在生产队实行的是记工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谁家劳动力多,谁家劳动力厉害,那工分相应就得的多。我也看见过大锅饭是怎么回事,有一次,家里不知道为啥不做饭,临近傍晚的时候,有人叫去晒谷坪吃饭,说不要钱的,我就跟着一些人来到了晒谷坪,一间里屋挤满了人,来来去去,喧嚣声一片,四、五张大圆桌上只剩五、六个盛菜的大空碗 ,桌上掉着一点饭菜。我们去迟了,没得吃。我就经历那么一回,随后再也没有看见这种事了!现在想起来那就是大锅饭吧!只不过行不通,可能取消了。我也看见过年终的时候在晒谷坪,所有的社员聚集在那里凭工分分米、分肉、分钱等等。现场人声鼎沸,好热闹。工分高的分得多,工分少的分得少。挑得挑、背得背、提得提。虽说也有的争论,但不管分得多与少,看得出家家户户都高高兴兴,象过年了。

  那个年代,我们这个小镇是麻雀虽小,但五府六脏俱全。学校、电影院、卫生院、药铺、理发社、农资社、供销社、代销点、扎纸社、裁缝店、骡马社、铁业合作社、肉类加工社、收购站、水电站、电厂(水电站和电厂七十年代末才有)等等。我清楚的记得,代销点、药铺、收购站的柜台好高,我们这些小孩子去代销点打酱油什么的,只能踮起脚尖,头仰视着,用手极力的把空瓶送上柜台,然后店员在里面把空瓶接过去揭开装酱油的大坛子,用一个小竹筒舀酱油。另外,象代销点卖的糖果,药铺卖的中药,店员都是用那种黄皮纸细心的包住,然后把一根吊在柜台上方的细线的一头拉下来利索的把东西捆扎好,一套动作行云流水,看起来蛮有意思。那个年代我们小孩子看的最多的就是小人书(也就是连环画),街上有摆小人书摊的,一分钱看一本,新出的书要两分钱看一本。我们小孩子不那么识字和懂文化,主要看一点打仗之类的题材。比如《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林海雪原》、《鸡毛信》、《小英雄雨来》、《东郭先生》、《小兵张嘎》、《儿童团长》、《艳阳天》、《南征北战》、《朝阳沟》、《创业》、《山乡巨变》、《雷锋》、《欧阳海》、《董存瑞》、《三打白骨精》等等。我记得我自己就经常用仅有的舍不得花的平常积攒下来的一、两毛零花钱在百货商店里买小人书,家里也积攒的有几十本小人书,可惜小时候也不懂得保存下来。

  那个年代冰棒几分钱一支,现在的冰棒品种多,玲琅满目,可再也吃不出那种甜蜜感和满足感

  小人书在七、八十年代许多大人、学生都爱看,至少我的小学、中学时代就是在小人书里渡过

  那个年代,人们最主要的精神享受就是每个月能看上一、两场电影。我至今还依稀的记得,每个月总有那么一次父母会带着我们去镇上电影院看电影,这对我们小孩子来说就像过年了!电影院门前挤满了人,喧嚣声一片!不少摆摊卖小吃零食的小商小販那生意是特好,忙都忙不过来。那时的电影院没有放正片之前都要放几分钟的新闻纪录片或是科普纪录片等等,我们把它叫做加演片。新闻纪录片多以毛主席会见外宾等外事为主,每当毛主席出现时,许多人都会情不自禁而又崇敬的叫出:“毛主席”!我们几岁的小孩子是不懂毛主席,也不懂历史、政治的,但从大人们那崇敬的表情和言语,至少我知道毛主席是一个好人,是一个伟大的人。除了去电影院看电影,还有一种那就是露天电影,露天电影是不要钱的。比如哪家工厂、企业、生产大队或是其它什么社会组织、机构等等请来放电影的。只要听到这一条消息,一传十十传百,附近的、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拿着或背着凳子、椅子等等早早的就聚集在放电影的场地等着放映(放映场地或在工厂的宽敞的空地上或在生产大队的晒谷坪等等),那种热闹场面直到现在我都无法用言语描述。那时我看过的电影有《燎原》、《怒潮》、《苦菜花》、《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闪闪红星》、《地雷战》、《地道战》、《鸡毛信》、《小兵张嘎》、《两个小八路》、《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红灯记》、《沙家浜》、《小二黑结婚》、《白毛女》、《战上海》、《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智取威虎山》、《冰山上的来客》、《董存瑞》、《刘胡兰》、《江姐》、《海霞》、《上甘岭》、《三笑》、《桃花扇》、《追鱼》、《哪吒闹海》、《宝葫芦的秘密》、《天仙配》、《牛郎织女》、《刘三姐》、《阿诗玛》、《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等等。这些电影中,我佩服潘冬子、海娃、嘎子、大兴、小武等少年的机智、勇敢和坚强;我也为以刘洪、李正为首的铁道游击队的神出鬼没、顽强不屈的打击日本鬼子而喝彩;我更为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刘胡兰、江姐、王成等革命先烈的舍生取义和英雄壮举而震撼!那个年代许多人多多少少都会哼唱一点这些电影里面的插曲,象《娘子军连歌》、《洪湖水浪打浪》、《红星照我去战斗》、《北风吹》、《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红梅赞》、《我的祖国》、《真心来相诉》、《夫妻双双把家还》、《山歌好比春江水》等等。

  1972年2月,毛主席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于28日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电影院放加演片就有这个新闻

  1972年9月,毛主席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一行,双方于29日签署《联合声明》,电影院放加演片就有这个新闻

  1974年2月,毛主席不顾高龄,为了国家仍旧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及其夫人一行。电影院放加演片就有这个新闻

  1974年10月,毛主席不顾高龄,为了国家仍旧会见加蓬总统邦戈及其夫人一行,电影院放加演片就有这个新闻

  那个年代到底有人有没有衣服穿,七十年代之前,我不敢说。但七十年代就我住的这个小镇来说都有衣服穿。布料一般是的确良那种,服装样式也就那么几种,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男人穿的好像都是那种有几个口袋的军装,也有那种四个口袋在外面的列宁装,列宁装一般是干部常穿的,不过象我父亲常年穿的就是两套工作服。女人则以军装、列宁装、连衣裙为主,特别是女孩子一到夏天最喜欢穿连衣裙。那个年代服装的颜色也比较单一,就那么几种颜色,以绿色为主。那个年代男人的发型一般都是短发,女人要么是束着马尾巴,要么是织着一条或两条麻花辫。那个年代穷是真的,许多的农村人脚上还穿着那草鞋,因为穷国家和社会才厉行勤俭节约。衣服破了把它补一下接着穿,有的人衣服上有不少的补丁。吃饭时,饭菜掉一点在桌上都要把它捡起来吃掉,不然父母会骂。我们那里是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少数民族也常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一般都是自己做的。象我母亲自己就会做衣做鞋,象我们姐弟几个的衣裤和鞋子多数都是她做的。有的人又会说我是镇上的,自然不知道农村的穷和苦。我仅管出生在这个小镇,但我们这里的人多数还是农村户口,父辈们多数从事的都是农业劳动,我什么没见过呢?我们这个小镇每逢七天赶一次集,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早早的来赶集,集上我什么人没见过呢?有时还会随着父亲去农村老家看望阿公,在农村我什么没见过呢?穷,我坦白的承认那个年代是穷,我文章的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但你要说穷得民不聊生、饥寒交迫、到处死人我真的是感觉到天方夜谭!如果说我那时小不懂事,但再怎么说我也经历了那十年啊!就是现在这个社会我有时问我父母,那时到底饿不饿死人。父母只是说听说过哪里饿死过人,就他们这话来说,我推敲他们应该也没有亲眼看见过饿死人。要知道湘西在湖南是经济最落后最穷的地方,能够说是穷山恶水。直到前些年,许多县才陆续脱贫。如果湘西在那个年代是那样,我不相信全国还有比湖南湘西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还穷还落后的地方了!

  说到那个年代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现在的不少人不相信。当然有的人说那个年代连吃的都没有,穷!偷什么呢?听到这种观点我就苦笑不得!穷与有没有小偷和偷不偷什么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古今中外,只要是社会,三教九流都存在!拿那个万恶的旧社会来说,小偷、地痞、流氓到处有啊!特别是那些大城市。旧社会有,新中国就没有了吗?那个年代,我清楚的记得,逢上赶集,镇上有时会抓到小偷。每逢抓到小偷,镇上就传开了!许多人都会去看热闹!我们这些小孩子也跟着去。一般小偷被抓住都会被群众扭送到派出所,那小偷经常会被群众打得头破血流,小偷看起来也怪可怜的。当然在这里我也要说明,我说有小偷,是回应那种否认新中国前三十年的风清气正、夜不闭户和路不拾遗的。正是因为那个年代的风清气正,邪不压正和万众一心,所以各种邪恶就很难以滋生和横行!那个年代,可以说没有小偷;没有卖淫嫖娼;没有赌博和毒品;没有地痞流氓和黑社会;没有坑蒙拐骗;没有碰瓷,没有讹诈;水放心喝,食物不需要过多的担心掺假或是担心对身体有害;许多物品或商品不需要过多的担心质量或造假;有什么病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去医院看不起(除了绝症);到了读书的年龄不需要过多的担心上不起学;不管是城里也好,农村也好,哪怕是孤寡老人也好我还真没听说过哪个为住房而象今天这样要花巨款,要耗费大半生心血,要牵连全家或是为此而债台高筑而发愁而累赘的;我也没看见过哪个为了结婚因为没钱而结不起或为此债台高筑而发愁而累赘的;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养着好几个孩子,哪象现在养一个小孩都吃力,还得象小祖宗一样供着!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是互信互助的,不管你是城里也好,农村也好都是你来我往的!也没什么高低贵贱和贫富之分!谁家有什么事,许多人都会去主动帮忙。那时讲的是亲情、友情、爱情、同学情、同事情,讲的是爱党爱国之情,讲的是无私奉献和政治觉悟。那时的人们以争做先锋,争做优秀为荣,以做错事和做坏事为耻。那时也没听说过和看见过贪官污吏,哪像现在这样腐败堕落遍地开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学习雷锋好榜样》、《社会主义好》、《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唱祖国》、《没有就没有新中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英雄战歌》、《东方红》、《南泥湾》、《北京的金山上》、《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大海航行靠舵手》、《桂花开放幸福来》、《阿瓦人民唱新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等等歌曲体现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学习雷锋好榜样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首歌谣反映的就是那个时代的拾金不昧、风清气正

  那个年代,我也看见过民兵,就是我邻居家的,她家姓周,她叫周洪凤,小时候我叫她洪凤大(“大”是我们那里的叫法,不少地方叫姑姑)。她家是另外一个生产大队的。那天她全副武装,手臂上戴着红袖套,背着一把带刺刀的半自动步枪,听大人说她是民兵,要去训练。确实英姿飒爽,可谓是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我也经历过我们的祖国三大伟人的逝世,许多人戴着黑纱,小镇一片肃穆。我至今还记得小学里面有一篇课文叫《十里长街送总理》,那天集体朗读这篇课文,语文老师一再强调大家朗读时要饱含深情和怀念。尤其是在台上领读的那个班干部,我听得出来,朗读的快要哭了!尽管我们那时年纪小,确实不懂什么历史和政治,但那份对领袖和伟人的崇敬之情能够说是纯真的!我也赶上过的大半时间,但我真的没见过那种、批斗和打打杀杀乱七八糟的场面和景象。我后面只是听我母亲说过说某中学有一个老师被批斗老师最后自己上吊了。再来说说我这个大家族,我的阿公在民国时期任过几个月甲长,而我的父亲在新中国五十年代却参加了中国人民。我这个大家族,既有的,比如我小姑爷的父亲就是黄埔军校毕业的,我叫他三阿公,他姓舒,他在国军任过连长,解放以后,摆摊卖食品大料及一些药材为生。我这个大家族更多的是,特别是党的一些基层书记和模范,象我的外公和大舅就是,另外我父亲的大弟、大妹以及大妹夫也是等等。而我的小舅就不那么好了,少年聪明的他考上了地方重点中学,听说他在文革期间说错了话,他说拥护,反对毛主席,结果被学校开除了,就这样被耽误了。后面只得在生产队老老实实的做事。尽管他命运多舛,但他在生产队越爬越上,随着岁月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他最后做到了社区居委会主任直到前些年退休(这里也要说明一下,我的亲戚中不管他以前是的也好,文革期间因说错话被开除的也好,非员的也好,我从小到大没亲耳听说过他们哪一个反对毛主席,反对,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他们都是人民当中极其普通的一员,勤勤恳恳各自做着各自的事,为着家庭,为着生计而忙碌,为着社会,为着国家而奉献,哪里象改革开放以来的这种乱七八糟)。

  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吉首知识青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上山下乡,告别父老乡亲奔赴农村(老照片)

  1977年9月,湖南省湘西州成立二十周年庆典在州府~吉首举行,这是颇为壮观的民兵集体练武汇演(老照片)

  再来说说我们吉首市前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据湖南省统计局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1952年,吉首的生产总值仅为0.08亿元(这里要说明一下,吉首前三十年是县制,1982年撤县改为市),从中可看出,旧社会为零或者说可忽略不计。到了1982年吉首的生产总值增长为7150万元,也就是说30年时间,经济增长了近9000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902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13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118万元。短短的三十年,经济就增长了近9000倍,这不是经济快速地增长或是飞跃请问这又是什么?旧中国能有吗?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这就是新中国创下的奇迹!当然经济快速地增长并不是说就一下子解决了几千年来所有中国人的贫穷问题!能够把中国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和半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和奴役下的社会里解救和解放出来,让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当家做主,建立了一个民族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新中国,这本身来说就是中国历史上恒古未有的伟大创举,更何况旧中国本身就是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和一穷二白!更何况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为了保家卫国,不仅要面对盘踞在宝岛台湾的蒋介石反动派的骚扰、破坏和反攻以及国内一些资产阶级和一些反动份子的破坏和复辟,还需要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新中国的长期的封锁和禁运以及有可能随时发动的战争(这里要区别一下,美国对新中国的全面封锁和禁运时间段是从1950年12月持续到1971年4月。而中苏关系的恶化则从5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1986年)!新中国前三十年不仅在六十年代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而且为了保家卫国,还发生了多次战争:席卷全国大江南北的剿匪斗争(1950年至1953年)、抗法援越(1950年8月至1954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中缅联合作战(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抗美援老(1961年至1978年)、对印自卫反击战(1962年10月至1962年11月)、抗美援越(1965年6月至1973年8月)、中苏珍宝岛自卫反击战(1969年3月至4月)、西沙海战(1974年1月)、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年2月至3月。广义上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则延续十二年之久,直到1990年才正式结束)。新中国前三十年可谓是困难重重和压力山大。内外困难重重和压力山大的情况下而要想去谋发展和搞好国计民生那简直是痴人说梦!但是以毛主席为核心的中国硬是做到了!以毛主席为核心中国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硬是做到了!不仅打赢了每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而且在这三十年间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颁布了新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废除了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实现了男女平等,在社会上铲除了黄赌毒,改造了,把旧社会中的一切鬼变成了新中国的人,改善了社会环境;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了初步的工业、科研和国防体系(两弹一星、核潜艇和东风系列远程导弹的成功研制最为代表);建立了强大的农业管理、农业灌溉系统;建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桥梁、水库、水电站、油田等等;建立了供销社和代销点体系,保障了各种物资的流通和人民的需求;建立了卫生医疗体系和教育体系,解决了中国基本的医疗卫生和教育问题。新中国前三十年中国人均寿命由35岁一跃成为66岁,人口总数由5.4亿增长到9.7亿,新中国的文盲率由占比高达80%,农村地区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下降到30%。外国军队自1949年起再也没有踏进中国一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建交等等!再回过头来继续说说我们吉首那个前三十年吧!前三十年湘西的前辈们节衣缩食、无私奉献、战天斗地、众志成城和艰苦卓绝。在文化生活方面:建了早期的吉首广场,建了早期的展览馆、图书馆、文化馆,建了早期的民族影剧院等等;在文化教育方面:创立了早期的湘西州幼儿园、吉首一中、吉首三中、吉首四中、湘西州机电工程学校、湘西州粮食职工中专、湘西州农业学校、湘西州财会学校、湘西州商业学校、湘西州卫生学校、湘西民族师范学校、吉首大学等等;在工业工厂方面,创立了吉首木材公司、吉首火柴厂、吉首纸厂、吉首州制药厂、吉首发电厂、吉首第二机械厂、吉首水泥厂、吉首氮肥厂、吉首民族制革厂、吉首民族皮鞋厂、吉首民族布鞋厂、湘西州七0化工厂、湘西州七一化工厂、吉首内衣厂、吉首州纱厂、吉首湘泉酒厂(酒鬼酒的前身)等等;在医疗卫生方面:创立了湘西州人民医院、吉首人民医院,在广大农村设立了卫生院、卫生室、赤脚医生等等;在道路、铁路、桥梁等交通设施方面:成立了早期的吉首公共汽车公司,建立了吉首火车站,修建了早期的人民路、团结路、吉首至凤凰县的公路等,修建了万溶江大桥、峒河大桥等,开通了枝柳铁路等等;在农业水利设施和工程方面:修建了跃进水库(又叫八月湖水库)、黄石洞水库、河溪水库、吉首狮子庵水电站等等,前辈们的丰功伟绩无法诉说!转眼又是四十年了!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许多那时的工厂、企业如今没有了,但我们不能忘记是它们在前三十年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发展了经济,稳定了社会,我们更不能忘记是它们为地方的工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技术实力!许多的学校、医院早已是旧貌换新颜,但我们同样不能忘记是它们在前三十年改善了民生、卫生防疫、救死扶伤和为地方,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桥梁、铁路、公路以及其它一些公共设施也早已提升、发展和质地的飞跃,但我们同样不能忘记是它们在前三十年改善了地方的交通状况,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为地方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多的水库和电站还在,它们至今还在发挥着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的功能!如今不少水库更是成了省级水利风景区,为地方的旅游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窥一斑见全豹!我们那个小小的县城、小小的地方是如此,推而广之,湖南省其它那么大大的县市呢?全国其它那么大大的县市呢?不言而喻!

  1957年9月21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大会在州府~吉首盛大举行,近三万各族群众聚集在吉首人民广场庆祝

  1957年9月21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大会在州府~吉首盛大举行,这是参加队伍在吉首街上

  1957年9月21日,湘西州成立大会在吉首举行,全国人大、国家民委及各兄弟省市祝贺团举着旗帜,抬着礼品

  1957年9月21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大会在州府~吉首举行,这是青年学生表演腰鼓舞通过街道的壮观场面

  吉首市的跃进水库(也叫八月湖)始建于1958年,以灌溉、供水、防洪兼顾发电的多功能水库,省级水利风景区

  吉首市的黄石洞水库始建于1974年,以灌溉、供水、防洪兼顾发电的多功能中型水库,省级水利风景区

  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湘西州人民在无私奉献和战天斗地修建水库时的壮观场面(老照片)

  这是1955年修建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政府的大礼堂(左)和办公大楼(右)

  吉首氮肥厂于1970年开建,会战高峰时达600多人。这是1972年参与会战的木工连的几个老前辈的合影

  州七一化工厂,尽管这些化工厂已不在了,但它们几十年来为人民的就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建成于1965年12月的吉首乾州万溶江大桥,几十年来是连接万溶江两岸的唯一人车通行的石拱桥梁(老照片)

  万溶江大桥,如今早已被更宽阔的现代公路桥取代,已被改造成为吉首乾州古城景区的一座极具民族特色的风雨桥

  修建于1977年的吉首峒河大桥,是连接吉首峒河南北两岸的重要桥梁,也是通往吉首火车站的必经之路。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枝柳铁路的开通,始建于1978年的吉首火车站承载着来南来北往的客运和货运。(老照片)

  1998年在原吉首老火车站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吉首火车站,如今也快三十年了!同样承载着南来北往几代人的回忆!

  湘西州人民医院始建于1952年,其最前身是湘西苗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他们防疫、救死扶伤和筚路蓝缕(老照片)

  这是1956年湘西州人民医院的前身湘西第一人民医院设立的婴儿室,每天都要接待许多新生的小宝宝(老照片)

  如今的湘西州人民医院,已成为州内唯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复,于1958年成立的吉首大学。这是六十年代各民族学生在一起交流和学习(老照片)

  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题写校名的综合性大学~吉首大学,截止2018年,共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30多万

  驰名中国的酒鬼酒,其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吉首酒厂,国家大规模的公司。其图为吉首市的酒鬼酒工业园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铸就诺亚方舟。许多前辈先贤早已作古,但他们的故事和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昨天。许多故地,许多遗址,许多建筑永远牵连着的就是那段岁月。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伟大时代的年表。当一切行动和歌声都停止的时候,只有建筑还屹立在那里,用它自己的语言叙述着那伟大的时代。”

  这就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我童年中的印记!这就是新中国前三十年我那个地方给我童年中的印记!也许我讲得不全面,也许有些由于时间久远而模糊或是年纪小不太懂而有错或是有差别。总之,窥一斑见新中国全貌吧!

  历史的车轮始终是滚滚向前的!我们缅怀和追忆过去,是不忘那段峥嵘岁月,是不忘那段风清气正、万众一心、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缅怀和追忆过去,是不忘毛主席的救国救民和再造华夏之功勋,是不忘前辈们栽树后人乘凉,喝水不忘挖井人!我们缅怀和追忆过去,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是为越来越好的面向未来和把握好未来!

  真实的回忆[赞][比心] 农村腐敗开始就源于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开放农村政策,农民劳作自由确实获得了很大收益,但是随着完成国家的农业税外,要知道村裡的那些心术不正的依仗税收的名目,搭車收费加重农民负担供自己群体腐化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见证了毛主席时代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赞][赞][赞],那时没有黄赌毒抽,人们都是互帮互助,团结一致,为国家集体作贡献

  你的记性真好!你的讲述勾起了我对儿时的回忆。我出生在上世纪50年的,有过艰难的也是快乐的童年。那时候天是蓝的、山是青的、水是绿的。水里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我们这一些孩子变着法子,抓着鱼儿,当作一顿美餐。社会是安宁的,房子是不用防盗网的,捡到东西是会还给失主的,有困难是有人主动相帮的,下雨没伞会有人给你送伞的。总的说,人们的生活是没有压力的。 谢谢你的推荐,我要把它分享给其他朋友。

网站首页 产品分类 电话联系